2010联合世界大会参会报告
作者: 吴秋风 唐振兴 孙娟娟 来源: 全国老龄办国际部 发布日期:2010-09-07
2010年6月10日至14日,第一届联合世界大会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召开。经过民政部的组织安排,我办一行三人赴港参会。与会期间,我们参与各项会议议程,并积极与世界各国的社会工作者沟通交流,受益匪浅。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0联合世界大会(社会工作与社会发展之愿景与蓝图)基本情况
本次大会是由国际社会工作学院联盟(IASSW)、国际社会福利协会(ICSW)及国际社会工作人员协会(IFSW)三大社工权威机构合办的国际盛会。会议主题是全世界联手,共同绘制社会工作和社会发展之愿景与蓝图。因此,本次会议目的是为未来十年的社会工作及社会发展策划一份行动纲领(Action Agenda)。
开幕式上,联合国主管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沙祖康、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唐英年、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司长孙建春发表重要讲话。沙祖康表示各国在消除贫穷、减少饥饿、全球伙伴关系等多方面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期望参会者把此次会议的精神带回自己的社区,继续为改善人民的生活而努力。唐英年积极呼吁各地政府、商界和社区合作, 共同建立充满关爱的社会。孙建春主要介绍了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背景、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大会总共策划了三个主题和二十五个副题,涵盖实务、政策和教育三个领域,包括:生命过程的挑战和实践、平等与社会共融和可持续发展环境。来自113个国家及地区的2800多名社会工作者热情参与,提交论文摘要2000多篇,发表学术演讲数百场。在为期五天的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就人口老龄化、贫富差距、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课题及行动纲领制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并参观考察了香港社工服务机构,学习分享了不同领域的社会工作技巧、实践经验及发展策略等。
6月14日会议闭幕,三家国际机构的领导者们再次聚首,轮番发表演讲,总结这次大会的盛况,共同形成未来十年社会工作及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部分):(1)强化社会工作及社会发展组织、学术界与实务、政策及教育等三个范畴的合作;(2)动员社会工作及社会发展从业人员积极参与政策倡议工作及社会行动;(3)向社会展示社会工作及社会发展专业的价值观及能力;(4)辨识及清楚阐述种族主义的影响、社会不公义及其他违反人权的议题;(5)强化社会工作及社会发展专业的能力,以影响本地及国际政治环境;(6)确保社会工作及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表现卓越。
二、香港的社会福利事业
香港的社会福利事业是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是面向社会的一系列服务的集合。相应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逐步建成,主要由社会福利署和各种非营利机构提供服务。香港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主要有以下特点:(1)服务体系完善。香港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包含了服务政策制订、服务机制运行、服务机构管理、资金筹措和使用、专业队伍培育、服务方式选择、服务设施建设等一系列环节。(2)服务内容丰富。传统的香港社会福利包括社会保障、家庭及儿童护理服务、青少年服务、康复服务、老年服务、社区发展等内容。进入21世纪以来,老人照顾、青少年培育、家庭生活教育、对弱能人士的照顾及增权等,成为香港社会福利事业的重点工作。他们一直致力于拓展各类福利服务以满足公众不断转变的需求,工作范畴日趋多元化,所提供的服务由单一的补救性服务发展成为集补救性、预防性、发展性、支援性为一身的服务。(3)政府管理,民间机构运作。香港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是在社会福利署、非政府机构、香港社会服务联会及香港公益金等组织的集体推动下快速发展起来的。香港社会福利署是负责策划、统筹和推行各项社会福利服务的政府部门,其前身是香港政府华民政务司署下属的社会局。社会福利署担负着为香港186家非政府机构提供财政支援,以及持续监督、评估受资助的非政府机构服务实施情况的重任,以此来确保各非政府机构为香港民众提供优质的福利服务。社会福利署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但更多的服务是由非政府机构来提供的,福利署更多地担当管理和监督的职能。
长者是香港社会福利服务的主要对象之一,因此香港的安老服务业发展繁荣。东华三院属于香港比较大型的社会福利机构,其服务内容覆盖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所需要的服务项目几乎都能从中获得,安老服务是其主要服务项目之一。东华三院安老服务的使命是通过各类社区及院舍服务使长者享福、尊严并快乐地生活,为此他们致力于为长者提供以人为本及关怀洋溢的环境,让他们安享晚年,并促进他们自我发展,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及积极投入生活。因此,他们全面推行优质管理,融合社工、医护、物理治疗及职业治疗等各专业团队,为长者提供适当的支援服务,令他们可以在社区内颐养天年。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安老服务工作的尊重和热情,对安老服务人员的社会认同和职业培训制度。香港安老服务人员工作稳定体面,薪酬较高,受到的社会认同度比较高,并且有很多参与培训的机会。在香港,平均每1000人中就有1人是社工,一般初级社工月薪在1.2万元-1.8万元港币,高级社工年薪能达到40万元以上。因此,对于很多安老服务人员而言,安老服务不仅是一个职业,而是一生的事业。
三、中外社会工作模式比较
社会工作的核心内涵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通过专业人员运用科学的方法为特定人群提供帮助服务,化解社会矛盾,使社会达到和谐共荣的状态。社会工作在各国各地区的发展情况参差不齐。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社工体系已经非常完善和专业,社工们是维系社会健康运转的重要力量。他们在预防犯罪特别是预防青少年犯罪、老人陪护等扶持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已经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环。经过逾百年的发展, 西方国家社会工作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目前西方的社会工作模式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有政府的主导与推动;二是有健全的社会工作职业制度;三是有完善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社会工作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都形成了学士、硕士(以专业硕士为主)、博士三个梯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针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及考核机制;四是主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五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西方社会工作从基督教慈善救助思想逐渐发展出一套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六是有完整科学的运作程序,从专业关系建立,经过预估、计划、干预与评价等阶段,到关系终结。概而言之,西方社会工作模式具有主体多元、对象明确、机制合理、过程科学、专业性强等特点。
我国传统的社会工作模式是在改革开放以前借鉴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福利制度,而社会工作作为社会福利制度中最具实践性的部分,在当时经济社会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传统的社会工作具有以下特征:(1)政府是社会工作的唯一主体。政府通过公有制企业、民政部门、工青妇老等福利性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部门履行社会服务职责,包揽社会福利和服务的主要方面。(2)社会工作实务具有非专业性的特点。这方面的表现是,实际社会工作人员知识背景的非专业性、社会工作实务方法的非专业性、社会工作实践过程的非专业性和社会工作目标的非专业性。主要服务内容是物质帮扶、精神激励、思想疏导、组织动员和政治宣传等。主要工作方法是先集体、后个人,即首先通过组织和动员,然后对效果不明显的对象施以个别说服与教化。社会工作主要表现为事后救济型,缺少预防性。传统社会工作人员的非专业性决定了难以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的专业服务,服务质量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提升,无法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社会快速转型,对社会工作带来冲击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政府决策和行政能力的弱化和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问题增多,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势在必行。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西方的社会工作模式,并在高校大规模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时至今日,我国的社会工作发展成为“传统和现代并存”的独特模式,其独特性表现为:(1)“职业的不专业”,由于体制和政策的惯性,传统的非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依然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发挥作用;(2)“专业的不职业”,新生的社会工作者依靠民间服务组织网络为群众提供服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员的流动性很大并且以社会工作为终生事业的人很少。
四、社会工作对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可以借鉴社会工作发展的理念和精神,化“被动的服务”为“主动的服务”。
社会工作的核心精神是“利他主义,助人自助”,工作理念是“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生命影响生命”。“利他主义”是伦理学的一种学说,指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社会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的原则。19世纪法国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孔德首先把这个概念引进道德理论,他认为,人类既有利己的冲动,又有利他的冲动,所谓道德,就是使前者从属于后者。利他主义的服务理念含有“非义务性、主动性、自愿性”,我们可以借鉴这一理念来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积极主动并且心甘情愿地去为老年人服务,将老人的事情看作是自己的事加以对待,以此激发养老服务人员对服务事业的热情和责任感。养老服务是一项琐碎、复杂、艰巨的工程,服务老人不能仅凭一时的新鲜感和激情,也不能完全出于职业的约束被迫为之,如何能长期坚持服务好老年人,必须具有社会工作者的助人精神。
(二)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可以从“单线发展”转为“综合发展”,走品牌规模经营路线。
香港以及其他社会工作比较发达的国家,他们的养老服务业基本上都不是单线发展的,而是与面向其他群体的服务综合发展的。例如,香港东华三院的使命是“救病拯危、安老复康、兴学育才、扶幼导青”,他们拥有学校、医院、安老院等,其业务几乎涵盖“从摇篮到坟墓”的所有服务类别,你可能需要的服务几乎都可以从中获得。这种综合性的经营路线有助于资源整合、品牌确立、规模经营,并会拉动面向不同群体的服务间的均衡发展。目前,我国大陆的养老服务发展路线还是单线为主,基本上是“老人的归老人,小孩的归小孩”,这种模式极大地分散了社会资源,人为地制造了统筹利用资源的障碍。例如,随着老人的增多和儿童的减少,学校可以改造成托老院,如果他们同属于一个服务机构,改造成本就会比分属两个系统的改造成本低得多。
(三)可以将“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变为“民间操作,政府管理”的模式,提升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自主性。
目前,我国社会福利事业还沿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运作模式,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虽然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政府不再包揽一切,但是政府主导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不可否认,养老服务事业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政府的引导、扶持不可或缺,但对力度把握不准,以致“引导变成主导、扶持变成限制”,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行政色彩较浓,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不明显。大陆发展较好的福利院都是由政府财政资助,这其实是破坏了公平竞争的规则,压制了其他福利机构的发展。应当借鉴香港地区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做法,放手将养老服务业交给市场,政府退居二线,承担“管理者和监督者”的责任就好。
(四)发展养老服务业需要“社会工作师”“养老护理员”“志愿者”三管齐下,真正做到以老年人为本。
我们常常呼吁要加强专业养老护理员队伍的建设,也会考虑发展志愿者队伍,但是却忽视了社会工作师(简称社工)的作用。由于制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目前社工这一职业还没有为大众所接受,社工往往被误解为志愿者,社会工作也被理解为慈善活动。社会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没有获得普遍的认知,因此,社工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职业群体。我们认为,社工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中不可或缺。如果说养老护理员是侧重于老年人的生理,那么,社工应当是侧重于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并着重于化解社会矛盾,而志愿者属于补充力量。因此,从事社会工作需要具备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社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例如,护理型养老机构中的社工可以整合院长、养老护理员、巡诊医生、康复师、保洁员、炊事员、管家员等内部系统资源以及老人原单位、社区等外部系统资源和家属、亲朋、同事等非系统资源,让老人随时都能得到来自系统资源和非系统资源的照护;社工可以了解老人的生理需求和身体变化、饮食需求、生活设施设备的使用保养情况、老人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及时告知养老护理员和巡诊医生、炊事员、管家员、家属等相关人员,以便老人生活更舒心;社工也可以了解院舍各岗位工作人员的思想动态情况,及时与院长沟通,采取必要的支持活动,以保持护理型养老机构中以养老护理团队为主体的员工稳定性,从而保证院舍的服务质量;社工还可以从老人的生活自理情况、身体状况、生活适应、情绪困扰、人际沟通互动、家庭支持等方面,通过社工专业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对老人进行阶段评估,做出社工诊断,制定社工目标和服务策略,并确定执行人,来为老年人的院舍生活提供帮助和支持。因此,建议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制定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修订老年法时充分考虑社工的作用和地位,将这一庞大的队伍吸引到老龄事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