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忘记密码 网站无障碍
  首页 | 协会简介 | 协会动态 | 媒体关注 | 政策法规 | 国际老龄 | 产业前沿 | 老年用品 | 老年文化 | 金融服务 | 人才培训
    会员中心 | 地方动态 | 热点专题 | 老龄新闻 | 专家视野 | 产业研究 | 宜居养生 | 老年旅游 | 科技养老 | 展会信息
 
当前位置 --> 热点专题 --> 阅读

别让“老年偏见”制造新矛盾

 来源:半月谈网 发布日期:2019-08-06


  当下,部分社会公众对老年群体的另类评价在潜滋暗长,“老人变坏”或是“坏人变老”,成为不少事件被贴上的醒目标签。不仅如此,让老年人形象受损的“助老反被讹”“老年人哄抢超市免费鸡蛋”等新闻,也不时见诸媒体报道,令人唏嘘不已。

  一些事件,其实并非高频发生,但因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老年群体的认知与评价,“老年偏见”由此产生。

  为什么关于老年人的负面舆论有时会被放大?除了确有少数老人文明素养不够,给社会公众留下负面印象之外,还有三重原因不容忽视。一是网络时代信息的集聚效应。在中国人的传统认知里,老人是宽厚慈祥、明智达理的形象,扶老被讹等新闻在给人们带来震惊和冲击的同时,也颠覆了不少人的认知,使得“老人变坏”“坏人变老”成为标签式词汇,而这在网络上进一步产生了信息集聚和印象强化效应;二是步入网络时代,老年人在网络舆论场缺乏相应的话语权,不少老人使用的依旧是只能用来打打电话、看看信息的“老人机”,在网络平台缺位,属于舆论场中“沉没的声音”;三是在一些涉及老人的新闻事件中,情绪遮蔽了思考,很多网民忽视了事出有因,而把责任简单归咎于身处其中的老人。

  老年人的不当行为,固然不能因为年龄而免于被批评,但需要明确的是,不同年龄段,都有品行不佳、不讲文明之人,不应将散发的个案问题,上升至对群体素质的整体评判。

  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2.4亿人,占总人口17.3%。预计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9%。在老龄化到来之际,老年文化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显,然也应随之提速。

  对于老年人而言,在公众场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被认为“倚老卖老”“为老不尊”;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尊老敬老传统的社会而言,社会公众需要对老年群体多一分理解、体恤与包容,避免因“老年偏见”产生新矛盾。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莫让偏见蒙蔽了对老年群体评价的双眼;莫因偏见阻挡了伸向老年人的善意之手。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等举办银发经济主题座谈…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名…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名单
 【探索老龄服务创新模式,推动银发经济高…
 【获奖名单公布】2024年度首届居家适…
 “魅力科技·品质银铃·幸福中国” 20…
 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第十四联合党委 第一…
 
 
 应对老龄化:经合组织建议各国调整退休年…
 从延迟退休到提供培训 应对老龄化趋势各…
 疫情下的英国养老院:每周亏损1万英镑,…
 乌拉圭新冠肺炎病例超过600例 政府将…
 英媒:英国养老院护工迫切期待接受新冠测…
 健康老龄化已成为欧洲研究的重点之一
 除了老龄化,还有这点导致意大利新冠肺炎…
 英养老院征集志愿者陪老人网聊
 
 
  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关于印发《旅游景…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 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 老年人…
  财政部 税务总局 发展改革委 民政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国老龄协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老龄产业标准信息网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
协会简介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版权所有 © 2010-
ICP备案号码: 津B2-20070187 天津盛世阳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制作
北京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北京市公安局网络报警报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