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渴盼更“专业”工作人员老龄化无专业护理人员
来源:德州新闻网 发布日期:2016-03-03
??编者按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成为人人热议的话题。3月1日下午,省政府办公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山东省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方案》进行解读。根据政策,未来社区养老机构、民营养老机构将获得更多的支持。
??如今,我市社区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等经营状况如何,存在哪些困难需要解决,新政出台后,他们又有什么期待?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柴市社区颐老中心
??现状:入住率90%,出入有电梯
??3月1日下午,记者来到柴市社区颐老中心,还没进屋就听见传出来老人们的欢声笑语。有两三个人围在一起拉家常的、有看电视的,还有在娱乐室健身的,好不热闹。
??柴市社区副书记陈洪英告诉记者,该颐老中心1999年刚建立的时候只有五位老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如今入住的老人有五十多位,入住率达90%。其中,60岁到70岁之间的老人居多,近四成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出门需要靠轮椅。考虑到老人的出行问题,2014年,社区出资在这栋五层楼高的颐老中心安装了一部电梯。
??陈洪英继续带记者参观该颐老中心,记者看到每位老人的卧室里都配有电视、空调、洗澡间。每张铺位的床头上都安着“一键通”,“只要他们感觉不舒服或者有事需要帮助,按一下这个按钮,一楼值班室就跟着响,工作人员就会立刻赶来。”陈洪英告诉记者,每层楼上还都安装着监控设施,以便更全面地掌握每层楼的情况。
??由于设施齐全,照顾周到,很多家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其他社区的老人都专门来此养老。记者在五楼娱乐室看到,78岁的宋老太正和儿子一起健身。“我们住了四个多月,这里的暖气热乎饭好吃,冬天在这里过得挺舒坦的。”
??困境:资金压力大,工作人员老龄化
??陈洪英告诉记者,颐老中心发展到现在的规模,背后也是一路心酸。首先,在建设问题上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陈洪英称,自颐老中心建立后,所有的支出都一直靠社区撑着,“不管是换电视、安电梯、装修,哪怕是买一桌一椅基本都需要社区拿钱。”陈洪英无奈地说,社区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出租沿街门市收取租金,每月除了向工作人员发放工资、办活动等各项必要支出外,其他的钱都用来贴补养老中心了。
??虽然养老中心一天比一天好,但社区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仅2014年安装电梯这一项目就花了不少钱。“咱社区搞活动,做文化墙啥的也都需要支出,零零散散用钱的地方也不少。”据陈洪英介绍,除了资金,柴市社区颐老中心遇到的还有人员问题。
??据了解,平时在颐老中心做服务工作的人员年龄基本都在50岁左右。“一是工资低,二是工作累,以前也来过30多岁年轻点的,但是干了不到两个月最后都辞职了。”陈洪英说,目前养老中心里专业人员很少。“一般有证的工资要求都高,咱们这边工资水平有限,所以才招不来人。这里的工作人员照顾老人一般都是靠生活经验。”
??展望:年轻人才走进养老院,可提高服务质量
??根据新政提到的提高符合条件的民办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运营补贴标准,根据入住机构的自理、半自理、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数进行补贴,将标准提高到600元、1200元、2400元。陈洪英介绍,柴市社区颐老中心每月自理老年人收费为1200元,600元的补贴可以使老年人享受到极大优惠。一些经济条件稍差的老年人也能享受到社区养老服务。“在人才培养上提供支持,鼓励更多年轻又专业的人才走进养老院的话,可以帮助社区缓解压力,很大程度上提高颐老中心的服务质量。”陈洪英期望着。据了解,新政中也提到,将对本科专科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给予奖励,与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签订5年以上劳动合同,实际工作满3年后分别给予2万元和1.5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延长设立养老服务专业奖补政策至2020年。
??南关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现状:14张床位仅住了5个人
??据南关社区书记邢敏介绍,南关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配设床位14张,建有专门的休息室(内设床铺、空调、数字电视)、卫生室、餐厅、棋牌室(备有麻将、围棋、象棋、跳棋)、康复室等。
??邢敏告诉记者,该中心是2011年9月开始筹建的,2013年11月正式投入运营,他们采取的是免费模式,所有入住的辖区老人不需要交纳任何费用。“凡是辖区内60周岁以上、生活能够自理的老年人,都可以在此进行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等。”“照料中心刚成立的时候,想要进来的人并不少, 个床位根本14就不够用。”邢敏说,由于辖区以前多为村庄,改造后村民们纷纷搬进了小区,很多人以前都以种地为生,现在老了没有别的收入来源,也没有养老保险等,就纷纷找到日间照料中心想要住进来。“可是由于老人进入照料中心是不交任何费用的,社区的经费有限,没有办法负担所有老人的生活。因此,照料中心的14张床位,经常在这里住的也就5名老人。”
??困境:无资金聘请专业护理人员
??“虽然想让更多的老人住进来,可我们也有苦衷啊!”邢敏说,所有来照料中心的老人都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而且这个照料中心没有任何补贴。“中心的所有花费都是我们社区在承担,我们拿不出这么多资金聘请专业的护理人员来照顾老人,没办法,只能由社区工作人员兼职为老人服务。”南关社区算上邢敏只有5个人,这5个人既要维持整个社区的日常运转,还要照顾老人,根本就忙不过来。“我们把照料中心的老人维持在5人,才能保证中心的正常运转。”
??据邢敏介绍,在选择入住的老人时,他们也会经过严格的筛选。“人数少了,只能让最需要救助的人住进来。”虽然社区也有义工和大学生志愿者,可起到的作用并不大。“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情要做,由于各种原因有时不常来,我们也不能强制要求他们必须什么时候工作。”邢敏说,由于义工和志愿者不经常来,他们和需要照料的老人也不太熟悉,很容易出差错。
??展望:有了政府支持可以做得更好
??对于《山东省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方案》,邢敏认为该政策对养老服务业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可以使其更好更快地发展,“其实,我们的日间照料中心需要的就是来自政府的支持,需要政府的更多投入。”邢敏说,对于一个免费的照料中心,最重要的是如何生存下去,有了政策上的倾斜,他们就可以聘请专业的工作人员来为老人服务,也可以让更多老人老有所依,“以前有很多事情,我们想做但是做不成,就是因为资金上很缺乏,现在有了政府的支持,我们有信心让日间照料中心做得更好。”
??■记者手记
??养老,需树立新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正逐渐改变,年轻人忙于事业,剩下老人独守空屋。但“自家老人自己养”的观念却在很多人的思想里根深蒂固。丰华社区党支部书记潘玉梅曾在采访中谈到,在传统的养老观念里,自家老人接受外人的照料会显得儿女不孝,所以很多老人和子女都不愿意接受志愿者给予的帮助,也不愿意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不让老人离家太远,在家里养老或者就近在社区里养老,这样的方式比把老人送到离家较远的敬老院更好一些。不仅可以减轻家庭负担,而且可以提高老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基于以上原因,结合老人的特点,建立健全居家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属当务之急。
??两会期间,民建德州市委也曾提出,“发展居家、社区养老首先要从改变人们的观念开始。”需加强媒体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在全社会营造居家、社区养老的氛围,更新人们传统的养老观念,树立新型养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