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骗局” 折射社会化养老缺失
来源:荆门日报 发布日期:2015-12-28
听信电话推销,陕西省汉中市81岁的退休教师王老太迷上了保健品。近半年来,她竟花了16万元买回一堆保健品。而这些保健品中,不仅有丰乳片等根本不适合老人使用的产品,而且经工商部门鉴定均为“三无”产品。(12月22日《华商报》)
“保健品骗局”屡屡得手,不是因为手段高明,而是因为他们击中了老年人的“软肋”。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之后,老年人对身体健康有了更直接也更强烈的诉求。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和信息的不对称,老年人容易被伪劣保健品的幌子蒙骗。当无德商家通过虚构的角色扮演,以拟亲人化称呼缩减和老年人的距离感和隔阂感,先骗取老人的信任,然后再销售伪劣保健品。
亲情互动的缺失,精神慰藉的匮乏,让空巢老人的内心世界变得脆弱不堪。老年人对嘘寒问暖的无德商家却缺乏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在他们看来,关注自己喜怒哀乐的推销者,是值得信任的“自己人”,甚至比亲生儿女还要“贴心”。如今老龄社会已经到来;但与之相适应的养老服务却慢一拍。当下,由于社会化养老服务的缺失,居家养老依然是主流的养老模式;养老服务标准依然停留在“有没有”的粗放阶段,却没有达到“好不好”的专业化、精准化阶段;老年人的老有所养基本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却依然任重而道远。
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安全、更有品质、更有情怀,离不开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多方合力。市场经济在本质上也是法治经济,公共部门要加大对“保健品骗局”的打击力度;市场要善于发现需求,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社区养老;年轻人要给予空巢老人更多的关心和陪伴,让老年人的精神家园更加丰富、更有生机。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压缩“保健品骗局”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