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龄化现状与应对
来源:贵州日报 发布日期:2013-03-20
嘉宾:杨军昌贵州大学人口社会法制研究
中心主任省管专家
主持人:本报记者 罗石香
主持人:请您介绍一下我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并对未来发展趋势作个预测。
嘉宾:目前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有446万人,约占常住人口的12.8%;65岁以上的近303万人,占8.7%。2010年,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接近14%,高出城镇3.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接近9.5%,高出城镇2.3个百分点。很明显,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
未来30年,我省老年人口数还会不断增长。到2021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至425.6万人,2042年达到687万人高峰值。之后,这一规模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将继续保持8年左右。
可以说,整个二十一世纪,老龄化将是我省社会常态。因此,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必须要有长远眼光、系统思维和统筹规划。
主持人:目前我省农村有多少“空巢老人”?其生活存在哪些困难?应如何应对?
嘉宾:据调查,目前全省农村有116.8万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6.2%,也就是每4位农村老人中就有1位“空巢”。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存在收入不足(仍须从事农业生产)、看病难(小病拖,大病熬)、“精神空巢”(子女在外慰藉资源稀缺,环境限制交流渠道狭窄)、劳作负载(承担主要劳动力角色、照料小孩)等生活问题,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支持系统,保证农村“空巢老人”安度晚年,构建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
主持人:随着人们自由流动的频繁和传统家庭结构的转型,“养儿防老”越来越不可靠,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嘉宾:在传统农业社会,“养儿防老”是人们生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家庭养老的核心部分。伴随家庭小型化、人口流动频繁、观念多元化的新变化,“孝文化”渐行渐远,家庭养老能力愈益减弱。因此,在家庭基础上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这样的现代养老模式便成为当前社会的必然要求。
政府应引导、利用和动员全社会力量来解决养老问题,打破过去那种一家一户的养老观念,减轻家庭养老负担,弘扬“孝文化”积极内核的同时,提高全社会的养老意识。
2011年以来,“新农保”政策在全省实施了全覆盖,农村老年人每月可领取55元的基础养老金,对农村老人的生活起到了一些补充作用,各地应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理解并主动参加新农保。
主持人:农村人口老龄化,我们有哪些应对措施?
嘉宾:“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长效机制。
2012年上半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全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制度层面上拓宽了农村养老保障受益面。此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初具架构,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不断深化。
应对老龄化挑战既需要中央高瞻远瞩的科学决策,也需要鼓励地方符合国情的积极探索。
目前农村老年人面临的最重要的三大风险就是收入减少、疾病、失能问题。要应对农村的老龄化问题,首先要完善城镇化发展战略。我们的城镇化不能只是考虑中青年农民,也应该把农村老人考虑进去。要鼓励中青年劳动力和老年人一起迁移到中小城镇,同时政府应该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
其次是在全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三大制度,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障制度、政府主导的低收入失能老人照护津贴制度。同时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