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进入老龄化社会 解决养老问题迫在眉睫
来源:新文化报 发布日期:2011-12-27
目前,长春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由独生子女形成的“4+2+1”的家庭结构使得养老日益成为全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长春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养老”也成为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老人最需解决三大问题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很关注养老,并写了一份建议。”昨日,长春市政协委员王秀荣说起“养老”问题,语气就变得有些急迫。
她说,有调查显示,老年人最需要解决的有三个问题:生活有人照料,看病就医方便和交流活动场所。
先说“生活有人照料”。王秀荣认为,这是“空巢老人”问题,是现在社会不可忽略的重要现象。子女社会压力重,不可能经常来看老人,这就形成了虽然有子女但就像没有一样的“空巢老人”现象。
而“看病就医方便”,王秀荣说,由于社区医疗设施不是很齐备,老人看病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一般老人看病要走很长一段路,有些老人行走不便,只好等子女休息时再带他们去,就会耽误病情。
对于“交流活动场所”,她表示,有的社区没有锻炼场地,一到早上老人就到小区空地开始放音乐锻炼,会影响其他居民休息,引发一系列矛盾。
她还举了个例子,“一位老人告诉我,一次她在空地上锻炼时因为音乐的声音大了一点,与楼上一位居民发生口角。这位居民就把一个酒瓶从上面扔了下来,差点砸在她头上,把她心脏病差点吓犯。”
“其实,反映出来的,就是养老问题。”王秀荣说。
“日间照料站”全覆盖
采访中,王秀荣也提到了在长春已形成规模的“日间照料站”,“‘日间照料站’就很不错,是居家养老的一种尝试。”
据了解,“日间照料站”,是一种介于专业机构照料和家庭照料之间的新形式,对于社会众多独居、“空巢”老年人和子女工作繁忙白天没有时间照顾的老人来说,白天在服务站能得到很好照料。
“年初定的任务已经完成。”21日,记者从长春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了解到,今年的117个社区“日间照料站”已完成。
“目前,长春符合建照料站的306个社区,实现了全覆盖。”该处相关人员介绍。
据透露,明年长春市将拿出200万元进行政府购买服务活动,主要针对“三无”老人、低保空巢老人、重点优抚对象及70岁以上的特困空巢老人,聘请社会家政公司为老人进行专业服务。
成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应该把居家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相结合,把社区服务引入家庭,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王秀荣提出了更为细致的建议。
她认为,社区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减弱,老年人对社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只有做到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有机结合,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对老年人的服务功能是解决老龄问题的重要途径。
她建议,成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成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通过社区服务网络,为那些生活尚能自理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如协助老人打扫卫生、采购物品、家庭就医等;在社区建立一些老年公寓,优先接纳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床位费每月按照不同的房型收取,价格合理,这样也会受老人们的欢迎。组织社会力量,实行低偿式服务,由于独生子女的养老包袱越背越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空巢现象不可避免,可以把一些下岗人员和闲散人员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培训,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大力加强社区助老服务,社区应建立高龄、空巢老人情况信息库;建立社区对高龄、空巢老人探望制度;根据条件安装应急门铃或应急呼救装置等。
建立社区医疗保障体系
王秀荣还建议,在社区开设社区老年医疗服务中心,定时请大医院专家坐诊,还可以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上门医疗,可以和药品经营机构商量为老年人提供打电话购药送上门服务。
据调查,希望生小病能找社区医疗点看病的占21%;生病能叫社区医生上门服务的占32%;社区能定时体检身体的占23%。由上述数据来看,老人对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的期望值很高。
建阳社区“日间照料站”
老人们来这里就像串门
21日,记者也对“日间照料站”进行了实地踏访。
长春市建阳社区的“日间照料站”就在社区2楼,是一间向阳的屋子,屋内有4张床,干净的被褥叠放整齐。
这间照料站有3名专职服务人员,都是公益性岗位。
“到明年的4月份,我就干4年了。”姜月说,照料站主要针对生活能够自理的、能够自己行走、身体健康的老人。
她说,老人们来这里就像串门,“不是很聚堆。”最多的时候,能来20多人,地方也没问题。在这里,还有棋牌室、健身室、图书室,甚至是书画学习班,老人们来了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参与相关活动。
到了中午,如果老人没有走,姜月就要跑腿给他们买中午饭,“根据他们的口味。”
“除了这个(饭钱),其余都是免费的。”姜月说。
这时,一位穿着羽绒服、戴口罩的阿姨推门进来。
“曲阿姨,来了,外面冷不冷?”姜月迎了过去。
“穿得厚实。”曲阿姨摘了口罩。
曲阿姨,今年73岁,有一双儿女。
“可能上了岁数,没人在身边,就觉得空落落的。”曲阿姨说,儿女虽然都在长春,工作忙,她一个人待着很没意思。
“只要有孩子在身边转着,我就感觉老幸福了。”曲阿姨每天都要来“日照间”,唠唠嗑,唱唱歌啥的。
说到唱歌,她有些不好意思,“不好听,老跑调。”
“白天来这娱乐,晚上回家享福。”她觉得,这比去敬老院好。
对于那些不能自理的老人,“我们还有‘服务1小时’。”姜月说,她们负责4位老人,其余的还有志愿者。这“服务1小时”就是根据老人每天的需求,上门服务。
在姜月的记录本上,服务内容有:读书报;洗衣服;陪聊;代存水电费;收拾厨房;代购生活用品……